《续琵琶笺注》
2018-04-23 10:50:48    浏览:2422    作者:胡德平 赵建伟 笺注返回上一级

《续琵琶笺注》

作者:胡德平 赵建伟 笺注

ISBN:978-7-101-08593-8

出版:中华书局 2012年10月版


内容简介:

曹寅(1658—1712),清满洲正白旗人,字子清,号楝亭,又号荔轩。曹雪芹祖父。世为康熙近臣,曾任御前侍卫、仪正、旗鼓佐领、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后督理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政,累官至通政使。工诗词,擅戏曲,喜书画,精赏鉴,且富有藏书,校勘精审。传世有《楝亭集》、《楝亭五种》、《楝亭藏书十二种》和戏曲《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等。
    曹寅所作《续琵琶》传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传奇虽经卢前、周汝昌、顾平旦、宋铁铮等学者做出过大量的挖掘考证工作,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供红学爱好者阅读的校点笺注本问世,洵为憾事。笔者不揣鄙陋,历时一载有余,撰成《续琵琶笺注》,以飨读者,并就教于曹学方家。

笺注说明

一、 本书校点笺注以《古本戏曲丛刊》为底本(据北京图书馆馆藏旧残钞本《续琵琶》影印)。

二、 遇有俗体字、异体字时,一般都直接改用通用字(如“搥”改作“捶”),不出按语,亦不出校。

三、 笺注中,遇有明显讹脱时,径自改过而于注文中标出(如“折书”改作“拆书”、“老”改作“老旦”等)。

四、 笺注字词,一般是于首次出现处出注,但根据具体语境亦间有例外者。

五、 笺注本力图做到两点。一个是希望一般昆曲演职员通过阅读笺注都能轻松读懂全剧;另一个是希望为戏曲研究者、曹学研究者及其他学术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术信息。所以在笺注中,努力做到清晰明了和旁征博引。

六、 剧本唱词,用黑体字;表示科介的(舞台提示),用方括号标出;唱词中的念白用圆括号标出。

七、 第二十一出题目原佚,【出塞】的题目是据卢前说补的。

八、 第八出《报子》回目下无正文,只有“用《连环》内的《问探》”一句注文。《连环记》是明王济的传奇作品,共三十出,写董卓、王允、吕布、貂蝉之事。《问探》一出以吕布问、报子答的形式渲染刘、关、张的神武,并为下一出《三战》(“三英战吕布”)做铺垫;而《续琵琶》的《报子》一出(即《问探》)也为下一出《大战》(“三英战吕布”)做张本。因《问探》的主角是“报子”,所以《续琵琶》将此出题目名称定为“《报子》”。本出《问探》的戏文用的是中华书局1988年《连环记》校点本。


目录:

凡例
前言
上卷
第一出 开场
第二出 述志
第三出 却聘
第四出 议立
第五出 别女
第六出 歃血
第七出 斩雄
第八出 报子
第九出 大战
第十出 夺宝
第十一出 谋卓
第十二出 仙警
第十三出 诛卓
第十四出  陷狱
第十五出 探狱
第十六出 请骨
第十七出 起寇
第十八出 起兵
第十九出 被掠
第二十出 陷京
下卷
第二十一出 出塞
第二十二出 感梦
第二十三出 勤王
第二十四出 迎驾
第二十五出 葬师
第二十六出 夜猎
第二十七出 制拍
第二十八出 邻衅
第二十九出 徙帐
第三十出  筑坟
第三十一出 台宴
第三十二出 胜虏
第三十三出 入塞
第三十四出 祭墓
第三十五出 复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 《续琵琶》残抄本全文影印件


第一出 开场
《西江月》‚:千古是非谁定,人情颠倒堪嗟ƒ。琵琶不是这琵琶④,到底有关风化⑤。捶破一群腰鼓⑥,重弹几拍胡笳⑦。茫茫白草卷黄沙,洒酒昭君冢下⑧。
没意志中郎续《汉史》,拼卤莽司徒多一死。好修名老操假妆乔,包羞耻寡女存宗祀⑨。
来者董祀⑩。
笺注
①出:南戏、传奇剧本结构上的一个段落叫“出”,与杂剧的“折”相似。第一出叫“副末开场”或“开场”,明徐渭《南词叙录》:“今戏文首一出谓之开场。”由副末或末角先行登场,以一首词和四句诗来介绍、评品全剧剧情及主要人物。
②西江月:本为唐代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字。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与西施的故事)。《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
③堪嗟:可叹。此二句套用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诗日:“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诸如曹操为白脸奸臣、蔡邕是不忠不孝等都是所谓“人情颠倒”。

④琵琶不是这琵琶: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引此句作“琵琶不是那琵琶”。按;当以作“琵琶不是这琵琶”为是。此谓:以往以“琵琶”为名写蔡邕、文姬之事的诸种文学作品与我写的《续琵琶》这个剧本不同。明朝浮白斋主人《雅虐》中有讽刺将“枇杷果”讹写成“琵琶果”的谐虐诗,诗曰:“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湘云笑道: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脂本“讨”)桂花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小厮们赶叫着平儿姑娘”下脂砚斋评语说:“这一个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

⑤风化:风俗教化。元代高明《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曹寅《念奴娇·题赠曲师朱音仙,朱老乃前朝阮司马进御梨园》词有“高皇曾赏《琵琶》”句(明太祖朱元璋曾赞赏高明《琵琶记》,认为其有益风教)。

⑥腰鼓:古时打击乐器。框用瓦或木制,两头大,中腰细,用手掌或杖击打,最初流行于陕西,也称“杖鼓”或“秧鼓。”清代曹寅《人日集饮》:“漫教愁耳热,腰鼓过街频”(《楝亭集·楝亭诗别集》卷二)、《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幸无邻比喧腰鼓,懒逐游人上堍桥” (《楝亭集·楝亭诗别集》卷八)、《腊月十六过南城留饮》:“市喧秧鼓竞,花暖鹿裘轻” (《楝亭集·楝亭诗别集》卷二)。

⑦拍:乐曲的段落、章节。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则“几拍”即“几首。“胡笳”,秦汉时流星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吹奏管乐器,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在此指蔡琰所创作的《胡笳十八拍》琴曲。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锥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茄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之,故谓曰胡笳。”“笳”同“葭”,芦苇。清代形制有三孔,木制,两端弯曲。

⑧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音烟之,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她对汉、匈和好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事见《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二出《感梦》中写昭君托梦于文姬。“昭君冢”,昭君墓,也称“青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九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传说当地多白草而此冢独青,故名。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仇兆鳌注:“《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贺新郎》:“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揺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⑨没意志中郎续《汉史》四句:此四句下场诗,作用相当于元杂剧里的“题目正名”,是用来评介全剧剧情和主要人物的。“没意志”,没骨气。“没意志中郎续《汉史》”,是指王允欲治蔡邕死罪,蔡邕“岂黥首刖足,续成《汉史》”(见《后汉书·蔡邕传》)。“中郎”,官名,指曾拜左中朗将的蔡邕。“司徒”,官名,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这里指曾任司徒的王允。“修名”,美名。“假妆乔”,假装样子。“包羞耻寡女存宗祀”,是指文姬于匈奴包羞隐忍十二年并在曹操撮合下又嫁给董祀。《后汉书·董祀妻传》说:“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于祀”。按:此四句下场诗与《西江月》词旨及全剧剧情不符,与剧本主题思想亦完全矛盾。为什么出现了这种不符合矛盾,详见下面的“评介”。

⑩董祀:《后汉书·董祀妻传》载,蔡琰被曹操以金壁赎回后,嫁于同乡(陈留,金河南开封)屯田都尉董祀,后董祀犯法当死,蔡琰亲向曹操请罪,感动了曹操,赦免了董祀。

评介

  开场的《西江月》词上阕写蔡邕、曹操,下阙写蔡琰。他们是《续琵琶》的三个主要角色,通过这三个角色表现作者“三为”的主题思想。这“三为”便是:其一,为蔡邕平反;其二,为曹操翻案;其三,为文姬正名,即用昭君托梦,为文姬在匈奴隐忍苟活提供依据。这“三为”就是“这《琵琶》非以往那些《琵琶》”的内证。“翻案”一词古已有之,是颠覆已往论说、评价的意思,即如清赵翼《客有谈故相事者漫记》所称“盖棺论定无翻案,当轴权移有转轮”(“当轴权移”指改朝换代)。从“千古是非谁定”看,时人评价《续琵琶》说“用证前琵琶之不经”、“以正伯喈之诬”是有道理的。卢前先生《读曲小识》卷三《续琵琶记》说:“至其题名,盖以高氏《琵琶记》假托蔡邕,而此记文姬为主,遂谓《续琵琶》,而著其旨于开场之《西江月》词云。”

四句下场诗与《西江月》词旨及全剧剧情不符,与剧本主题思想亦完全矛盾。为什么出现了这种不符和矛盾,我们认为《西江月》及全剧主旨是曹寅的新思考,而四句下场诗所体现则是旧传统观念。将两者放在一起,孰是孰非,供人评说,正是作者高明之处。有人剧“好修名老操假妆乔”一句说“对这位曹氏的先人毫无恭敬之意”,并因此否定《续琵琶》的作者是曹寅(见符宪展《今传本<续琵琶>不是曹寅所撰》),这样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关于“三为”主题及《西江月》与下场诗的矛盾问题,详见赵建伟《续琵琶的历史解读》(《曹雪芹研究》,北京曹雪芹学会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版)。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曹寅在《题明妃图》诗中,也是明确地把昭君与文姬并提,其诗云:“非貂不暖女儿心,琵琶自作阏支语。千年青冢黑河深,绿鬓文姬归汉去。”(《楝亭集·楝亭诗抄》卷三)本剧第二十二出《感梦》即写文姬酒洒青冢、祭奠昭君之事,或受尤侗《吊琵琶》之影响。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曹寅四十岁)曹寅作《题明妃图》诗,曹寅《续琵琶》的撰写时间当在此时段后。